内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聚奎膏药
作者: 来源: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时间:2024-02-21 09:23
分享到:

内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聚奎膏药

膏药古称薄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发明,是中医发展的重要产物,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外用药,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中草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贴在患处,起到疗毒治病的作用。其主要用于治疮疖、消肿痛等。早在久远的年代,我国医学家就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等特点。家庭中常用的有黑膏药(如跌打膏、镇痛膏、狗皮膏等)及橡皮膏(如伤湿止痛膏、消炎镇痛膏等)。

李聚奎膏药俗称“李家膏药”,创始于清末,起源地安阳市内黄县庙上村,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强直性脊椎炎,股骨头坏死,腰椎间盘突出,痛风,类风湿,耳聋等病症。主要流传于西至鹤壁市、东至濮阳市、北至河北省魏县、南至浚县方圆一百多公里区域内,当地民间广有美誉。创始人为李中仁,生活于清末,现已传承到七代,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李聚奎在父亲去世后,正值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抗日战争时期,百姓生活清苦,因缺乏营养和卫生条件差,生疮害病者居多,而大家又无钱看病,他为了降低治病费用,只好在家里架起大锅熬制四季平衡营养茶治疗疾病,又熬制膏药外贴疗治疮毒。他的膏药价格低,效果好,一张膏药贴7天即大多治愈,深受百姓欢迎。解放后,第五代传承人李福顺在东庄镇卫生院工作,他扎针贴膏药治疗小儿麻痹症治愈率达85%,其事迹被《安阳晚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过。

第六代传承人李国林,自幼在父亲的教导下学医,深得父亲熬膏药和扎针的真传。李国林先后与人合著出版了《风湿骨病—颈肩腰腿痛.李聚奎膏药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秘籍》。第七代传承人李志军,在鹤壁市开李聚奎膏药铺已二十年。在贵阳成立了贵阳中医堂医药科技公司,生产销售筋骨通络贴和苗寨消痛液。李聚奎膏药被老百娃称为病人的保护神。

李聚奎膏药治病的口头语是:扎针拔罐,病祛一半;再贴膏药,病去不难。这套家传秘技一直传到了他这第六代李国林,他们一直都是口传秘授,传男不传女。它共有八大治疗方法。1,病人治病前先喝一杯四季平衡营养茶,先养心安神。2,在按摩正骨打千手观音掌,手掌含空对着病痛处打1000掌,把瘀堵毒打开打跑。3,针灸,用飞针对着病痛点直扎围扎二三十针,用泻法。4,用皮肤针对着病痛处及四周打二三十下。5,拔罐,对着针眼处连拔三遍。6,在扎针处用药酒倒在棉花上,外盖保鲜膜,用神灯烤50分钟。7,踩八仙,让病人趴踩床上,医者站病人后背上及腿上上下来回踩三十五遍,打通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经络一通,百病不生。8,最后在病痛处上下或四周贴一圈膏药。把风寒湿毒和瘀血滞气拔出来,化掉,推出去。万病之源是瘀堵毒。用这种方法一般三五次即愈。他们用此法已治愈了几万病人。八种疗法具有传承保护的价值,它是中医药文化振兴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