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304708652" 第一章 总则 - 1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53"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及战略 - 4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54" 第三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 6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55" 第一节 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 6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56" 第二节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 6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57" 第三节 县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 7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58" 第四节 县域城乡建设标准 - 9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59" 第五节 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 10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60" 第五节 县域产业布局规划 - 11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61" 第六节 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 13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62" 第七节 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 14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63" 第八节 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 15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64" 第九节 县域旅游规划 - 18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65" 第四章 中心城区城乡统筹发展区规划 - 21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66"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发展规模 - 23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67" 第六章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总体布局 - 24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68" 第七章 中心城区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 26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69" 第一节 居住用地规划 - 26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70" 第二节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27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71" 第三节 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 30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72" 第八章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 32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73" 第九章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 35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74" 第十章 中心城区景观系统规划 - 37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75" 第十一章 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 39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76" 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 - 39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77" 第二节 雨水工程规划 - 40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78" 第三节 污水工程规划 - 40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79" 第四节 供电工程规划 - 41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80" 第五节 通信工程规划 - 42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81" 第六节 供热工程规划 - 42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82" 第七节 燃气工程规划 - 43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83" 第八节 环卫设施规划 - 44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84" 第十二章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 46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85" 第十三章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 48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86" 第一节 综合防灾总体目标 - 48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87" 第二节 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 48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88" 第三节 人防工程规划 - 48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89" 第四节 消防工程规划 - 49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90" 第五节 抗震工程规划 - 50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91" 第十四章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 52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92" 第十五章 中心城区中期建设规划 - 54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93" 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 - 56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94" 第十七章 附则 - 57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95" 附录一:内黄县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2030) - 58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96" 附录二:内黄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 - 59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97" 附录三:内黄县中心村选设一览表 - 60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98" 附录四:县域空间管制区划 - 61 -
HYPERLINK \l "_Toc304708699" 附录五:中心城区城乡统筹发展区人口、用地规模、职能分工一览表 - 62 -
HYPERLINK \l "_Toc304708700" 附表六:内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2030) - 63 -
为促进内黄县县城建设健康、合理、有序发展,统筹城乡各项建设活动,实现内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为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规划和管理县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编制内黄县县城总体规划。(以下称本规划)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
(3)、河南省建设厅《河南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暂行规定》
(4)、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5号)
(5)、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4号)
(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2002]112号)
(7)、《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8)、《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9)、《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0)、《内黄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11)、《内黄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2)、《内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3)、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14)、内黄县其他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资料
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充分利用内黄特有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城市特色的塑造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协调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生态环境本底下进行城市建设,本着“低碳”、“生态”、“绿色”三大发展理念谋划城市,实现城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
(4)、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既要节约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分土地,又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规划原则
坚持系统开放和城乡一体化的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整体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继承历史、维系特色的原则。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30年,其中
近期:2010年-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规划区
包括一主一次两个城区。主城区:北起繁阳四路,南至南环路,西起西外环,东至东环路;次城区:北起瓷六路,南至瓷一路,西起陶四路,东至陶一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9.80平方公里。本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规划层次与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县域—统筹发展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县域规划范围:为内黄县行政区域,面积为116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城乡统筹区范围:城关镇,张龙乡,马上乡,东庄镇、毫城乡以及后河镇部分用地,纳入中心城区规划控制区,强调资源共享、统一控制、协调管理,总面积295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县城规划区)规划范围:包括一主一次两个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9.80平方公里。
关于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下划线的加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城市发展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耗减排,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实施区域一体化、经济多元化、产业集聚化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增强内黄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把内黄县城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生态宜居城市。
分类发展指标
1、经济发展指标:县域生产总值达到7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82200元(2010年价格)。
2、社会发展指标:居民生活,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2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35%;卫生,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0人;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社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3、城市建设指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4、环境发展和资源利用指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3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5%,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0天,森林覆盖达到3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10%。
城市发展战略
1、区域协调、差异化发展战略
从区域协调考虑,立足更高层面,确定自身发展定位,走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形成恶性竞争。内黄发展特色明显。产业方面:发挥“立体”农业和“高效”农业的优势。在安阳地区确立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地位。陶瓷产业按照“扩张、提升、集群化”原则,加快陶瓷产业链的形成发展。旅游产业凸显内黄的生态、文化之旅。
县城与县域内其它城镇合理分工,各城镇依据现有优势与发展条件,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使县域城镇发展更趋合理化。
2、城镇重点发展战略
走有中部地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引导剩余劳动力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为基点,分区域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充分保障资源优先向县城和重点镇配置,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增强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形成聚集效应,带动片区经济发展。
3、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提升战略
把为工业和旅游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内黄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提升。
4、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集聚化、配套网络化”。按照“集中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的规律优化产业布局。
城镇发展战略
利用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以“一城三镇”为核心,在兼顾全面和重点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点轴结合、强心活边”的总体战略布局。
结合农村社区化,加强中心村建设。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经济社会体制一体化,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城镇发展策略
以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提升城镇功能为重点,加强城镇的区域间协调,建立合理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功能。引导人口与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择优发展重点镇。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其他乡镇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农村发展策略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要求,引导农村居民点集中发展和建设。并着力发展中心村。
人口规模
内黄县域总人口2015年为80万人,2020年为82万人,2030年为90万人。
综合考虑县域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和居住半年以上暂住人口增长,确定规划期内县域总人口年均增长率为8‰。
城镇化水平
2015年内黄县域城镇化水平为34%,城镇人口为27.2万人;
2020年内黄县域城镇化水平为45%,城镇人口为36.9万人。
2030年内黄县域城镇化水平为65%,城镇人口为58.5万人。
规划期内内黄县域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95个百分点。
城镇化动力机制
(1)行政中心的辐射带动。(2)政策吸引。(3)区划变动。(4)大型项目建设带动。(5)产业发展要求。
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以县城及各城镇为节点,以省道、县道和区域铁路等交通体系为依托,构建以内黄县城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即沿交通干线向四周扩展的“一区三轴多点”的城镇空间发展结构。
1、一区——环县城城镇发展区
指县城及其周边包括马上、张龙、东庄、亳城在内的环城城镇圈,是县域发展的核心。
2、三轴:南北向城镇发展聚合轴,以S213、S215和部分县道组成的交通走廊为依托,构成北连河北,南接滑县的县域城镇发展主轴。沿线包括宋村—楚旺—县城—后河—中召等城镇;以S301为依托的县域北部东西向城镇发展次轴,是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发展轴,是内黄县面向区域、融入区域的一条发展轴线;以S303和晋豫鲁铁路通道为依托的县域中南部东西向城镇发展次轴,分布的主要乡镇为井店、二安、六村、后河。
3、多点:指其他乡镇和中心村,采取网络状结构布局。
县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县域城镇规模等级分为四级(详见附录一)。
第一级:即内黄中心城市(40万人)。
第二级:即后河镇(2.5万人)、楚旺镇(2.0万人)和井店镇(2.0万人)。
第三级:即田氏镇(1.0万)、东庄镇(1.5万)、梁庄镇(1.0万)、豆公(1.0万)。
第四级:镇区人口0.5-1.0万人的有宋村、马上、石盘屯、高堤、亳城、二安、六村、中召等10座。
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建立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三级职能结构体系,将县域城镇职能分为综合型、工业型、商贸物流型、旅游服务型、农业服务型五类(详见附录二)。
1、中心城市
即内黄县县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陶瓷、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区域城镇发展的增长极以及各城镇联系的枢纽。
2、中心镇
后河镇:县域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以生态旅游、机械加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型城镇。
井店镇:县域西南的交通枢纽和主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全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楚旺镇 :“中州名镇”县域北部经济中心,以商贸、物流为主的商贸型城镇。
3、一般镇
县域一般镇12座,田氏镇、东庄镇、梁庄镇、豆公、宋村、马上、石盘屯、高堤、亳城、二安、六村、中召。
4、中心村
中心村30个。(详见附录三)。
新型社区布局模式
内黄未来区域内村庄布局呈现城镇化、农村社区化两种布局模式:
中心城市建设标准
1、中心城市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2、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执行国家、河南省和安阳市相应规范。
重点镇建设标准
1、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2、建设有完善的能够承担县域次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
3、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应按小城市要求执行。
一般乡镇建设标准
1、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与标准能够服务整个镇域;
3、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应基本满足本镇镇区生产生活要求。
农村建设标准
1、以集约利用土地为目标进行村庄整理规划,促进村庄适度集聚,着力发展中心村,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一般村原则上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2、村庄建设要以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保护和乡村特色保护为重点,着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推动城镇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地区覆盖。
县中心城市指引
规划为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的工业、物流集聚地。城市人口40万人。
加强省级工业集聚区建设,以陶瓷、农副产品加工、物流、旅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
楚旺镇指引
楚旺镇处于安阳—濮阳区域发展轴线和内黄县纵向城镇发展主轴的交汇处,规划楚旺镇为县域北部的中心镇、商贸物流型城镇;城镇规模2.0万人。
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并以商带工,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工贸园区建设,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职能;完善道路系统,合理疏导过境交通。
后河镇指引
后河镇位于内黄县城南部,是河南省无公害大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特色乡镇。北靠内黄县城,东南临近高速路出入口,距濮阳市区只有6公里。规划后河镇为县域南部的中心镇,以生态旅游、机械加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型城镇,镇区规模2.5万人。
结合濮阳市产业集聚区,推进工贸园区、镇区建设,扩大镇区规模,强化作为濮阳市区和内黄县城的联系纽带。以内黄红枣文化节为平台,加快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井店镇指引
井店镇地处三县交界,交通便利,规划井店镇为县域西南部的中心镇、工贸型城镇,城镇规模至2030年达到2.0万人。
结合晋豫鲁铁路及井店镇三级货站建设的契机,发展商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井店镇与二安乡的协调发展,在主导产业类型上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共进。
农业特色乡镇发展引导
城关镇、张龙乡:重点发展优质番茄等瓜菜种植;东庄镇:发展特色西瓜、温棚蔬菜等;六村乡:发展优质尖椒,建设尖椒名乡;后河镇:红枣第一乡,以红枣种植为主,并积极发展相关休闲旅游产业;中召乡:着重发展苹果种植;梁庄镇:以波尔山羊为重点,发展养殖业;宋村乡:大力发展苗木和棉花种植等;田氏镇:发展葡萄种植等特色农业;豆公乡:以桃、林木为主,重点发展林果业。
农业空间布局
将全县划分为五大农业功能片区:
1、城郊农业圈:包括县城周边的城关镇、张龙乡、马上乡、东庄镇东部等区域,适宜面向县城发展城郊型农业,为县城居民提供蔬菜、肉、蛋等农业食品。
2、粮食主导发展区。主要包括林南高速公路以北的楚旺镇、宋村乡、田氏镇和石盘屯乡等。此区应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粮食安全。
3、生态林业发展区。分布在豆公乡以南、卫河两侧区域,包括豆公乡、高堤乡、东庄镇西部、二安乡西部等区域,土壤沙化面积较大,且有两处蓄滞洪区,此区应大力植树造林、栽种果树,在防风固沙的同时,提高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
4、特色粮蔬发展区。位于县域西南部,包括亳城乡、井店镇、六村乡和二安乡东部,地处西部和东南部沙化区之间,耕地分布较为集中,农产品加工具有较好的现状基础,可发展粮食和蔬菜种植,形成以工促农、以农育工的良好循环。
5、林果发展区。从后河镇向南,包括后河镇、梁庄镇和中召乡的区域是县域另一个土壤沙化较为严重的区域,也是红枣、林木的重要栽种区和主要的旅游区,适宜大力发展林果种植,改善生态环境,并适当进行旅游开发。
工业空间布局
共规划7处工业园区:1处省级产业集聚区和6处专业园区。
内黄县省级产业集聚区。
后河镇产业区。
楚旺镇产业区。
井店镇产业区。
亳城乡红枣及三粉加工产业、陶瓷配套产业区。
二安乡腐竹加工产业区。
马上乡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服务业空间布局
1、旅游业以县城为旅游服务中心,重点突出四大品牌景区:历史文化、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型旅游景区;枣乡风情游览区;卫河沿岸生态休闲森林观光游览区;红色沙区革命圣地游览区。
2、商贸业以县城为核心,综合安排各类商业设施和市场,建设全县的商业服务一级中心;以乡镇为次级节点,建设服务于乡(镇)域的商业服务二级中心;依托中心村,建设商业服务三级中心,中心村应具有服务于周边村庄的能力和设施配置。在县城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在楚旺镇、井店镇各设置一处综合商贸市场,在后河镇设置红枣专业市场,在六村乡设置尖椒专业市场,在二安乡设置腐竹专业市场,在豆公乡设置木材专业市场。
3、在内黄县产业集聚区、陶瓷产业集聚区、后河工贸园区及鹤濮高速入口、马上乡安南高速入口、井店镇晋豫鲁铁路站场、楚旺镇工贸园区、田氏镇各设置一处仓储物流园区。
经济分区
将全县划分为五大发展区域:
1、中部综合经济发展区。包括县城、张龙乡、马上乡全域和东庄镇及亳城乡部分地区。此区依托中心城区,交通干线与城镇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是全县的经济中心和重心。
2、北部商贸物流、粮食主导经济区。包括楚旺镇、宋村乡、田氏镇和石盘屯乡,主体功能为商贸和农业。
3、西部林果、旅游经济区。包括豆公乡、高堤乡全境及东庄镇、亳城乡、二安乡部分用地。该区沿卫河呈带状发展,区内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但交通条件相对较弱。规划通过打造县域“大西环”,改善其交通条件,依托现状生态林业资源,发展旅游业,建设豆公木材市场。
4、西南部工业、物流经济区。包括井店镇、二安乡和六村乡,主体功能为工业、物流。
5、南部工贸、旅游经济区。包括后河镇、中召乡和梁庄镇,主体功能为旅游、工贸。
交通发展策略
利用高速公路的直达优势,突出省道的主导地位,补充完善县道和乡村公路网,强化县城与乡镇及各乡镇之间的交通联系。重点打通南北方向的中部和西部通道,改善中西部乡镇通达性较差的问题。
交通结构
县域公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速公路,包括鹤濮高速和林南高速,是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第二层次为一级公路,形成“一纵三横”的快速交通网;第三层次为二级公路,依托现状省道及部分县道,提升道路等级为二级,构建县域中西部南北向通道;第四层次为三、四级公路,其他联系县城、乡镇及村庄的道路。
铁路
利用晋豫鲁铁路线路在井店的站点,在建设井店镇三级货运站场的基础上,将其引入陶瓷产业园区形成一条地方铁路线。
公路建设
1、高速:内黄境内高速有南林高速和濮鹤高速。
2、快速通道:利用中心城区外环路,构建一条联系县城两个城市片区及规划控制区内各城镇组团的快速联系通道。
3、一级公路: S301、S303、S101境内全部,S215中心城区外环至河北段,S213城区外环至S101段以及快速通道与高速的连接线升级为一级公路。
4、二级公路:新建石盘屯向东联系S301的二级公路、新建田氏—豆公—高堤—二安二级公路、石盘屯—东庄—亳城—三杨庄公路(石盘屯至S303段为二级公路,其他为三级公路),构建县域中部和西部两条环路系统,改善内黄县中西部南北向的交通能力;其他省道全部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
5、三级公路:新建高堤—亳城—后河三级公路,新建县域东北环路为三级公路;其他县道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6、四级公路:县域内其他乡村道路达到四级标准,所有公路全部实现硬化。
站场建设
在县城建设货运交通枢纽站场,新建一处规模较大、功能较完善的汽车客运站,客、货运站场到规划期末应均达到国家一级。
结合中心镇、一般乡镇设置镇级汽车客运站,中心镇应达到国家三级,一般乡镇达到四级。中心镇应设货运站,流通型和工业型的一般乡镇也可设货运站。
空间管制分区
划定县域范围内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具体范围详见(附录四)。
管制措施
1、禁止建设区。区内严格禁止与限建要素无关的建设行为。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开禁止建设区的,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必须服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要求。
2、限制建设区。区内原则上禁止城镇建设,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在控制规模、强度下经审查和论证后方可进行。
3、适宜建设区。应在城乡规划确定的空间增长边界或规划建设用地内,城镇建设应依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用地总量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贯彻保护耕地的国策。
供水
1、水源
一是合理分配水资源用途,优先保证居民饮水安全。二是要“开源”:“引黄入内”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南水北调入内”工程主要解决饮用水问题。三要节约,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工业,倡导节水型的生活方式。四是加强污染河流的治理。预计至2015年,县域村镇用水总量将达到12.5万m3/d,2030年将达到25.65万m3/d。
2、供水模式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供水模式,建设区域和镇村水厂,减少给水点,扩大给水面,分区统一供应各个村镇。
3、供水分区与水厂设施
按照供水半径合理,划分为11个供水分区。分别是:县中心城区(含张龙、马上、东庄);楚旺—宋村;田氏;石盘屯;豆公;高堤;亳城;二安;井店—六村;后河;梁庄—中召。
根据供水分区,设置规模化区域水厂。各水厂规模根据供水区域内所有乡镇和村庄的需水量进行设计,并留有一定弹性。
4、管网铺设
从区域水厂中引出主干管沿区域内主要道路铺设,沿线向两侧接出分支,形成环状和树枝状相结合的管网系统,覆盖至中心城区及所有村镇。主要用水村镇应采用双管直供。
排水
1、排水体制
城镇、集镇实行雨污分流制,各村庄采用雨污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个别村庄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雨污合流制。
2、雨水
雨水应统一收集,通过边沟、管网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或人工渠道。在建设区内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设置坑塘、水池,对雨水进行截留、储蓄,减少水资源的流失。
3、污水
污水量近期污水量为10万m3/d,远期污水量为19.54万m3/d。
4、污水处理模式
污水处理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县中心城区建设工艺较为齐全的污水处理厂;二是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生活服务型的城镇或集镇设置工艺相对简单的污水处理站;三是村庄采用分户式或集中式的化粪池、沼气池等净化后统一排入氧化塘进行净化处理。
5、污水处理设施
全县共需建设6个区域污水处理厂和8个污水处理站,出水标准均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标准的A标准。
污水处理厂分别设在县城北部、陶瓷产业园区、东庄、楚旺、后河、井店—二安。污水处理站位于宋村、田氏、石盘屯、高堤、豆公、毫城、梁庄、中召。
供电
1、电力规划
采用220/110/35/10/0.4kV五个电压等级。在内黄高堤乡新村南设特高压1000KV变电站。在后河镇新设一处220KV帝喾变电站。8处110 KV变电站,设置十七处35 KV变电站。
各级变电站负荷容量分别为:
220KV颛顼站300MVA,帝喾站300MVA。
110KV内黄站150MVA,城北站150MVA,杨刘庄站80MVA,庆彰站80MVA,楚旺站50MVA,中原陶瓷站150MVA,小屯站50 MVA,陆村站63 MVA,小吴站50 MVA。
35KV宋村站10 MVA,田氏站14.3 MVA,石盘屯站12.6 MVA,豆公站8 MVA,张龙站12.6 MVA,马上站10 MVA,长固站12.6 MVA,东庄站11.3 MVA,高堤站12.6 MVA,亳城站10.3 MVA,二安站12.6 MVA,井店站12.6 MVA,白条河站8.3 MVA,李庄站8 MVA,后河园区站10MVA,梁庄站10.3 MVA。
村庄供电的电源点为110kV或35kV城镇变电站,从变电站引出10kV中压电力线至各村,各村设一处10KV变电所,规模较大的村庄设开关站。
高压线走廊
预留大型变电站、高压线走廊的建设用地和控制范围,输电线路布局应在高压线走廊内。
单独设置的高压输电走廊(单杆、单塔架空线)控制宽度为:500千伏60—75米,220千伏30—40米,110千伏15—25米。
通信
预计至2015年,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将达到25部∕百人,交换机容量达到19.5万门;至2030年,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部∕百人,交换机容量达到34.6万门。移动电话普及率近期达到45%,用户达到35万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远期达到100%,用户达到90万人。
农村地区实现光缆到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85%以上,中心村入户率达到100%。推进“电话、有线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接入网技术,城镇实现主干电缆管道化。
保留县城现状邮政局,县城增加5处邮政支局。各乡镇区应设邮政所,村庄设邮政投递点,中心村应设邮站。
增加2G、3G基站建设,逐渐向多媒体通信的第三代移动网络发展。
燃气
保留县城中心城区现状天然气门站。
在县城中心城区设置天然气调压站2处。
在县城中心城区设置天然气加气站2处
近期仍以中原油田向安阳的输气工程为气源,远期利用“西气东输”作为主气源,覆盖各乡镇。
村镇地区使用沼气、秸秆制气、太阳能利用等再生型、清洁型能源。
供热
在中心城区规划3处区域锅炉房。远期规划在两县之间、大广高速公路附近建设热电厂,对中心城区内的区域锅炉房改造为换热站。
东庄、亳城和马上使用中心城区区域锅炉房,其他各乡、镇根据自身条件设置区域锅炉房。
旅游发展总体格局
要突出自身人文、生态的特点。结构概括为“三大节庆、三大主题、五大景区、一条绿道”。以颛顼帝喾陵祭祖节、红枣文化旅游节、豆公桃花节三节为基础,以人文游、生态游、产业游三大主题游为抓手,培育内黄五个精品旅游景区,由绿道为纽带,将内黄分散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体系。
旅游平台
结合现有文化资源,着力办好“三大”节庆活动。
①颛顼帝喾陵祭祖节
深入挖掘颛顼、帝喾“二帝文化”内涵,突出祭祀文化、姓氏文化、寻根文化特色,坚持公祭活动上档次、民祭活动有内容、经贸活动重实效,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全省知名文化品牌。
②红枣文化旅游节
发掘红枣文化内涵,突出枣乡特色,体现乡村旅游特征,丰富节庆内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响“红枣”旅游品牌。
③豆公桃花节
依托卫河沿岸风光和森林景观,突出自然亲和力,体现生态休闲特色,着力打造新的旅游品牌。
旅游主题
突出发展“三大”系列主题游。
①人文游
包括以三杨庄遗址、二帝陵为代表的文物游,以内黄农民画为代表的文化游,以“四•一二”纪念地、万人坑•血泪井等革命历史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游。
②生态游
以千年古枣园、万亩桃园、温泉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为基础发展生态游。
③产业游
结合内黄陶瓷产业和农民画资源,拉长产业链接,使其二者相结合发展内黄的工业美术游。依托红枣、尖椒、花生、水果、果棚瓜菜等高效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体验游。
景区建设
重点打造“五”大品牌景区。
①历史文化、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型旅游景区
融合沙地、森林、平原水库和颛顼帝喾陵、三杨庄汉代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打造豫北最大的文化旅游基地。
②枣乡风情游览区
以后河镇为中心、辐射梁庄、中召、六村的枣乡休闲度假区。以“枣乡人家”基础设施为依托,建设融枣园游、农家游、生态游于一体的枣乡休闲度假区。
③卫河沿岸生态休闲森林观光游览区
建设万亩桃园。以“桃文化”展示为内容,以春赏桃花为主线,以卫河风光为背景,开发建设万亩桃园。建设豆公森林公园、卫河沿岸森林公园、大兴寺森林公园。以豆公乡水网林地、大兴寺防护林带为依托,开发建设森林休闲公园,突出生态休闲特色。
④红色沙区革命圣地游览区
建设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展示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内黄作为“红色沙区”的峥嵘历史。
⑤产业体验游览区
建设生态农业体验田,开发农民画、陶瓷等产业DIY,突出亲身体验的乐趣。
绿道建设
绿道是以绿化为特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底,串联成网的绿色开敞空间和运动休闲慢行系统。通过绿道串联和保护好沿线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地方风貌,可有效遏制城市无序蔓延,同时为城乡居民提供一种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交通方式,满足居民休闲、游憩、旅游、运动等多方面的要求。
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态基础,在“三不”(不征地、不拆迁、不砍树)的原则下,靠近“三边”(田边、水边、林边)建设绿道。将内黄的所有旅游景区、景点串联起来。
建设中心城区城乡统筹发展区的意义
1、中心城区的发展腹地,中心城区的外围环境基底。
2、中心城区城乡统筹、设施共享的主要辐射区。
3、中心城区远期的建设用地协调区。
4、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示范区。
规划布局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东庄、亳城、马上三个小城镇为补充的“一城两片、三星、多点”的城镇布局结构。保护中心城区外围的生态环境,营造中心城区与各小城镇组团间绿色生态空间,形成人工与自然相生相荣、生态系统复合,体现内黄地域特色的“田、水、林、城、村”格局。
1、一城两片:一城为内黄的中心城区,是全县的政治、商贸服务、信息、金融、文化科技中心和产业集聚中心。中心城区分为南北两个城市片区。北片区主要为行政、文化、商贸、居住片区;南片区主要为工业片区。
2、三星:与中心城区和谐共同发展的乡镇组团,形成中心城区三个小的卫星城市。
3、多点:建设的多个新型农村社区。
职能规模、分工(详见附录五)
1、供水
中心城区和东庄、马上、亳城等组团供水管线连接成网。马上和东庄组团由中心城区直接供水;亳城组团建设小型水厂,为亳城组团供水并成为陶瓷产业园区的备用水源。
2、燃气
中心城区和三个卫星城镇组团利用“西气东输”作为主气源,管道成网,覆盖各组团。
3、供热
远期中心城区和三个卫星城镇组团均采用热电厂集中供热。
4、污水
在东庄组团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马上组团建设一个污水提升泵站,马上污水排入内黄污水处理厂。亳城组团污水汇入中心城区南片区,进入陶瓷产业园污水处理厂。
公共服务设施共享
1、教育
高中、初中主要集中设于县城,小学设于县城、小城镇和中心村。
2、医疗
县城设综合医院、镇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村设卫生站。
3、其他文化福利设施按照《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布置。
城市性质
中原瓷都,以陶瓷、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以旅游服务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1、河南省陶瓷产业转移承接地。
2、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
3、生态、文化旅游基地
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至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8万人;
中期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4万人;
远期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40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24.3KM2,人均135平方米。
规划中期(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29.16KM2,人均121.5平方米。
规划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规模39.80KM2,人均99.5平方米。
城市发展方向
内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为:“东限、南跃、西优、北扩”。即限制向东发展,跨越向南发展、优化西部用地,城区主要向北扩展。
用地布局理念
“一河串双城,主轴聚众心”。
1、一河串双城:以硝河水系为生态景观纽带,将内黄南北两个城市片区串联起来。
2、主轴聚众心:在枣乡大道与经三路之间形成城市南北向主轴线,轴线从由南向北依次设置:科技研发中心、老城商业中心、行政商务中心、文体休闲中心等,强化中心城市多样化的城市服务功能。
用地布局结构
空间结构为“一主一次两轴五片”。
一主一次:指北部主城区和南部产业组团。
两轴:指硝河景观轴和南北城市功能主轴。
五片:中心城区分为五个片区,包括三个以居住为主的功能混合区和两个工业片区。
1、硝东片区:硝河以东,南环路以北的区域。逐步搬迁该区域的工业用地,形成一个相当配套完善的以居住为主的功能片区。
2、流南片区:西环路以东、南环路以北、硝河以西和流河沟以南的区域。以老城和老城商贸中心为基础,形成一个以居住、商贸为主的混合功能片区。
3、流北片区:西环路以东、流河沟以北、硝河以西和繁阳四路以南的区域。该区域是城市市级中心区所在地,承担城市商务金融、办公、文化展览、教育体育等功能。
4、北部工业仓储片区:工业一路以东、南环路以北、经二路以西和繁阳三路以南的区域。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和生物制药产业和为其配套的仓储物流业。
5、南部工业仓储片区:瓷六路以南、陶四路以东、瓷一路以北和陶一路以西的区域。主要发展陶瓷产业和为其配套的仓储物流业。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分区
结合内黄的规划空间结构以及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的需要,确定中心城区的强度分区及控制要求。
1、高强度地区
规划结合城市总体结构确定二个高强度建设地区,即城市轴线两侧的区域和南片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平均毛容积率控制在2.0以上。
2、中高强度地区
公园周边地区和居住区级公共中心及周边地区划定为中高强度控制地区,平均毛容积率控制在1.7—2.0。
3、中等强度地区
规划确定以生活和生产功能为主的普通城市地区为中等强度控制地区,平均毛容积率控制在1.2—1.7。
4、低强度地区
规划将内黄老城内及其相协调的地段划定为低强度控制地区,平均毛容积率控制在0.5—1.2。
规划5个居住片区。
1、北部居住片区
北部新城区是未来城市功能拓展的重点区域,结合城市功能向北拓展,布置新的城市生活区。规划居住用地305.66公顷,居住人口约10.96万人。
2、中部居住片区
即行政中心、商贸和文体广场周边区,是近期建设的重点,结合行政职能和周边的商贸、文体广场配置居住用地空间,是疏解旧城人口的重点区域,加强居住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高质量居住新区。规划居住用地138.96公顷,居住人口约4.98万人。
3、旧城居住片区
延续现有城市小路网格局及景观肌理,以调整、改善、更新、美化现状住区为主,严格控制老城及周边新建建筑高度。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加强旧城区居住住宅建设和环境改善,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居住用地346.65公顷,居住人口约12.43万人。
4、东部居住片区
加强城中村改造和工业用地的置换,结合硝河整治,建设滨水居住空间。规划居住用地297.92公顷,居住人口约10.68万人。
5、南部居住片区
为周边村庄改造以及部分企业职工安排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26.21公顷,居住人口0.94万人。
东部居住片区和旧城居住片区南部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以满足原居民和城区内其他中低收入市民的居住需求。
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的标准进行配置。
2030年规划居住用地达到1116.0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8.04%,人均居住用地27.90平方米。
公共服务设施格局
根据内黄县城规模和空间总体布局的特点,以枣乡大道作为贯通城区南北方向的公建发展带,构建“串”状的公共服务结构。形成“一轴、多心、多点”的公共服务网络结构。
1、一轴:即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轴
沿枣乡大道形成贯穿城区南北的公共服务发展轴,通过快速绿色公共交通引导人流方向,串联北部新城区、旧城区以及南部产业片区。
2、多心:即多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
县级公共服务中心主要包括政务中心、商务贸易中心、文化体育中心、传统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这些中心都串联在南北向公建发展轴上。
3、多点:多个片区和居住区中心
形成多个片区和多个居住中心,片区中心主要以东部居住片区和南部产业服务片区形成片区服务中心,居住区中心结合多个居住区安排相应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同服务层次和功能需求。
公共服务中心分三级: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和居住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2030年,规划公共设施用地500.34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2.57%,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2.51平方米。
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县级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于北部城市新区行政中心,加快旧城行政办公用地向新区的集中。结合居住区划分形成7个居住区级公共服务中心,每个中心安排相应级别的行政办公设施用地。
规划2030年行政办公用地52.9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3%,人均行政办公用地1.32平方米。
商业金融用地
1、商业服务业用地
商业服务中心按县级、片区级和居住片区级三级体系进行规划。
县级商业服务中心:形成两处县级中心,一处以老城东西大街、商业街的两侧现有商业建筑为基础,形成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商业气息、以商品零售业为特色的县级商业服务业中心。另一处结合城市新区建设商务商贸中心,设置大型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形成以大型商场、商务办公为特色的县级商业金融业中心,以承担县域服务的功能需求。
片区级商业服务中心:结合南部片区和东部片区,在建设路东段和二帝大道南段两侧规划两处片区级商业服务业中心。居住片区级商业服务中心:遵循布局均衡、功能分工合理、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完善居住片区级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按3—5万人一处设置,结合居住用地均衡布置。邻近县、片区级商业中心的居住片区,采取设施共享的原则,不单独安排居住片区级中心。
2、专业批发市场用地
专业市场遵循行业集中布点、归行纳市的原则,规划专业批发市场用地主要位于城市西北角,结合对外交通设置农产品和小商品大型交易市场;文汇大道与繁阳三路交叉口设置生活品商品交易市场,瓷都大道与瓷四路交叉口西北设置陶瓷产品展示和销售专业市场等。
规划2030年商业金融用地为308.9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79%,人均商业金融业用地7.72平方米。
文化娱乐、体育用地
1、文化娱乐用地
在县城北部结合中心广场建设文化中心,布置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陶瓷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科技馆等公共建筑,集文化娱乐、艺术展览、科技展览、假日活动、展示交流于一体;枣乡大道东侧、向阳路南侧建设多功能综合文化娱乐中心,兴建人民剧场;在原工人文化宫和县级文化馆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配建电影院、音乐厅、游乐场、俱乐部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另根据居住区和工业用地布局适当布置社区级的文化馆和娱乐用地。
规划2030年文化娱乐用地25.1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63%,人均用地0.63平方米。
2、体育用地
内黄县城体育活动中心的体育设施按照“211”标准建设,即“两场”(田径场,灯光球场),“一房”(训练房),“一池”(游泳池)。规划位于城市新区北部公共设施主轴线上布置县级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体育场。
按国家标准配置各级体育设施,建立网络化体育服务设施布局。居住片区每5-8万人的居住片区设置运动场1处,包括200米跑道、小型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1.5万人的小区内设置市民健身中心。
规划2030年体育用地13.9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5%,人均体育用地0.35平方米。
教育科研用地
县城新城区西北结合现有职业教学培训中心以及内黄产业工业的培训发展要求,设置1所专业职教园,以职业教育、科研、研发为主。在南部陶瓷产业园区内的陶瓷创意产业区内设置陶瓷产业研发和培训区,用于陶瓷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研发。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55.0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8%,人均用地1.38平方米。
医疗卫生用地
建立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站三级医疗保障体系。结合北部居住片区、中部居住片区、旧城居住片区、东部居住片区设置四所综合医院。繁阳一路北侧建设一所综合医院;二帝大道与人民路交叉口建设内黄县人民医院;朝阳路与经二路交叉口的县中医院;城墙路与经七路交叉口规划硝东医院,为内黄的传染病医院。结合人民医院组建120指挥中心和县中心血站。以社区为单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规划2030年医疗卫生用地38.2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99%,人均医疗卫生用地0.98平方米。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规划于繁阳大道与繁阳一路交叉口处设社会福利院,同时设置儿童救护站。结合医疗资源在繁阳大道和繁阳二路交口建设老年公寓。
规划2030年社会福利设施用地5.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3%,人均社会福利设施用地0.13平方米。
工业用地
规划两个集中的工业片区。
1、南部工业片区:位于南城市片区,发展陶瓷及相关产业。并对原有的产业有计划地进行产业升级改造。结合企业产品研发中心的建设,建成产、研相结合的创新型工业园区。以三类工业用地为主。
2、县北工业片区:该工业片区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导,主要位于繁阳一路以南,西环路以西、西外环以东,流河沟以北的区域。以一类、二类工业用地为主。
规划2030年工业用地为1123.8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8.23%,人均工业用地28.10平方米。
仓储用地
布置两处集中仓储用地。
1、县北部仓储区:结合内黄货运西站,南林高速公路出入口布置仓储用地,为农副产品原料和成品提供储运、中转用地。
2、县南部仓储区:结合陶瓷产业和铁路货运站建设一处大型的仓储用地,为陶瓷产业园区配套服务。
3、物流体系规划
设置两处物流园区。一处结合县南部仓储区设置,可就近为陶瓷企业提供中转,仓储,运输代理等服务。一处结合县北部仓储区设置,作为以蔬菜、花生、大枣等农副产品为主的区域性物流园区。
规划2030年仓储用地为108.7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73%,人均仓储用地2.72平方米。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构筑 “安全、高效、节约、可靠、和谐、多元”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为城市提供全面、多层次的交通服务,通过道路交通发展实现城市功能布局,不断满足城市发展和交通出行需要。
城市交通发展策略
发展以快速公交为主,以非机动交通为有效补充的便捷的低碳交通系统。
1、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
调整双组团、多中心城市布局结构,分散交通压力。调整用地布局,积极倡导绿色交通,保证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有利于城市交通发展的土地利用形态。
2、交通运输模式
通过以快速公交加强中心城区与周围组团交通联系,形成以快速公交为主,非机动交通为辅的低碳交通体系。
3、优化道路网络
采用网格状街坊结构,路网更密而道路断面较窄,增强融合度,有利于公共交通而非私家车发展,提供到达目的地的多种路径选择,减轻汽车交通拥堵。
4、重视交通设施建设
重视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用地规划,为城市交通不断适应城市发展预留土地。重视自行车交通设施的建设,同时营造好的步行交通环境。建立稳定、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促进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
5、强化交通管理
推广交通工程技术,优化交叉口渠化设计,充分利用不同等级的道路系统合理组织交通,缓解交通拥挤。加强现代化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结合实际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改善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
6、重视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设施。加强公共建设项目配套停车场建设,鼓励推广建设营业性停车场(库)和路边停车设施,促进内部停车场(库)向社会开放,加强停车管理。
城市交通与铁路的衔接
在南部陶瓷工业区规划晋豫鲁铁路支线,为工业区原料运输及产品外运提供保障。
城市交通与公路的衔接
以创业三路、西外环路、南环路、东环路和南外环路作为中心城区的对外交通道路,形成 “两环”的对外交通格局。城市内主干路连接对外交通环线,保证内外交通连接的顺畅。
取消朝阳路西段现状长途汽车站;保留人民路西段现状汽车客运站;远期将人民路西段汽车客运站改为公交车站;在城市北部北四环路西段路北建设长途汽车客、货运站。
道路网络规划
1、主干路结构
主干路结构概括为:“两环、六纵、十横”。 两环:指由创业三路、西外环路、东环路、南环路和南外环路所形成的两个快速环线,作为中心城区的主要对外交通道路。六纵:陶四路、工业一路、西环路、二帝大道、枣乡大道、经七路等六条主干道。十横:繁阳四路、繁阳三路、繁阳二路、繁阳一路、人民路、建设路、城墙路、振兴路、金星大道、瓷四路等十条主干道。
2、道路密度间隔及红线控制
道路间距:干道间距取400-800米左右,支路间距150-300米,保留老城区原有路网格局。
道路红线宽度及路网密度:外环路宽度为40-60米;干道分两级,主干道宽度为40-80米,路网密度1.3km/km2,次干道宽度为32-45米,路网密度1.37km/km2;支路一般为15-25米。
3、支路建设
在距离主次干道100米左右处修建支路,提高地块内部的可达性。
城市广场
城区规划城市广场2处。
行政广场:在规划政府中心前设行政广场(城市中心广场),提供市民大型集会场所。
市民广场:位于繁阳三路北侧,广场主要提供市民文化活动场所和休闲场所
社会停车场
在城市北部新区(北外环路西段)设外来车辆停车场1个。县城中心地段结合大型公共设施和城市广场设置中小型停车场,在城市绿化中心、大型商业中心、市民广场以及行政中心、行政广场设置相应规模的停车场地。其它一般地段可结合大型公建设置小型社会公共停车场,同时,所有公共设施和办公设施按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要求配建停车场。
公共交通
规划一条将沿繁阳三路、西环路、瓷四路、枣乡大道的快速公交环型干线,联系南北两城区。将人民路西段汽车客运站改为公交车站。在南部陶瓷产业园区设公交首末站一处。
规划2030年道路广场用地为510.2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2.82%,人均道路广场用地12.76平方米。
总体结构
内黄绿地系统分为二个层次,即城市绿地和自然生态绿地。
城市绿地结合外围农田保护区、围城林、河流以及城区内的公园、街头绿地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一带、两环、四线、多点”的空间格局。
自然生态绿地指环城防护林、生态林、郊外绿地
公共绿地
适量发展大型综合性公园,着重发展小型绿地。规划综合性城市公园2处,其他城市公园3处,并结合“一河四沟”绿化,局部扩大形成多处滨河公园。另结合城市广场设休闲设施公园;结合居住区内部布置居住区级公园,服务半径为800米;在两个城区组团和之间设置城区东北部设置两处生态公园。
中心公园:结合二道防线沟和城市商务商贸区建设。作为市级综合性公园。
旧城公园:结合流河沟的沿河绿带,作为服务南片老城区的市级综合性公园。
东部公园:服务硝东地区的区级公园。
工业公园:将陶瓷产业园区内的垃圾填埋场搬迁,并将对其进行覆土绿化,使其成为南部工业片区的中心公园。
另外结合行政中心和城市广场设广场公园。
街头绿地:建设20个面积约0.5公顷的小型绿地,配备老年健身和儿童娱乐设施,居民步行400—500m就可到达,供周边居民使用。
生产防护绿地
需要塑造沿街绿化景观的城市道路,在道路两侧控制10~20米绿地;;沿硝河两侧控制30~100米的防护绿地,沿流河沟、新张沟、张马沟和二道防线沟两侧控制不小于10米的绿地;二类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周边布置30米宽的防护绿地;高压走廊根据相应规范要求设置防护绿地。在旧城区内部考虑道路两侧绿地开拓的改造难度不在本次规划中作强制性要求。
2030年,城市绿地面积524.73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3.18%,人均绿地面积13.12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496.80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2.48%,人均公共绿地12.4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5%。
自然生态绿地
1、环城防护林
在城区外围控制200~300m的环城防护林,形成城市外围的绿环。
2、生态林
在北部主城区和南部产业集聚区之间设置大面积的生态林。隔离工业区对居住区的负面影响。
3、郊野公园
1)在中心城区南北两组团之间,在对南部工业园区防护隔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郊野公园。
2)在繁阳大道与纬七路交口东南设置一处城郊生态公园。
城市绿线
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将纳入城市绿线管理范围内的绿地划分为城市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风景林地。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依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2002]112号)进行管理。
城市蓝线
1、硝河
硝河蓝线范围包括:现有硝河河道以及河道两侧预留30~100米的绿化带和保护湿地。
2、其他河流和沟渠
包括河道、水面本身外,也应包含周边的绿化带。绿带的宽度则根据不同地段略有变化,一般情况下不小于10米。城市蓝线内的用地,依据《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5号)进行管理。
水系规划
以引黄济内工程为契机,以硝河为主干、新张沟、流河沟、二道防线沟、张马沟为依托形成“一脉、两湖、四线”河渠相通的网状水系格局。
中心城区景观结构
以周围农田和围城防护林为背景,总体景观结构形成“一轴、一带、双环、多节点”。
景观风貌区控制
结合用地布局,规划7大景观风貌区:商务商贸景观风貌区;行政景观风貌区;旧城商业景观风貌区;东部居住景观风貌区;西部特色产业景观风貌区;南部陶瓷产业景观风貌区和中部生态风貌区。
景观轴线
道路景观轴线:枣乡大道、经七路、人民路作为中心城区重要的城市景观道路。
滨水景观轴线:确定硝河、流河沟和生态湖为中心城区主要城市滨水空间。
景观节点和标志
包括6个城市出入口门户景观节点,5个重要干道河流交叉口、1处滨河景观节点以及2处其他公共设施区域景观节点和标志。
开敞空间
1、滨河开放空间:保留和整治现状河流水系,在滨河设置宽阔的绿化带和游憩场所,形成较大尺度的连续的开放空间。
2、公园广场:城市中点状或者块状的开放空间。
3、生态绿地:包括城市中部的生态隔离带和防护林。严格保护其自然状态,有条件的地段塑造成具有自然特质的游憩场所。
高度分区和轮廓线
城市轮廓线大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形式。以商务中心为制高点、其他各片区中心为次高点的起伏有序、丰富变化的城市轮廓线。
建筑仍以多层为主,高层为辅。城市中心区和各个片区中心区是高层建筑分布的主要地区;主要干道两侧适宜布置高层建筑。规划建议高层建筑分布在行政中心区、商务中心区及各个片区中心。老城为低多层、低密度的建筑控制区。
需水量预测和供水能力
中心城区远期需水量为15.87万立方米/日。考虑到周边乡镇远期用水纳入中心城区,确定内黄城市供水规模为17万立方米/日,确定再生水水量远期为3.69万立方米/日,用于城市工业、市政道路、公共绿地、水系景观用水。黄河引水用于水系景观用水。
远期中心城区给水厂规模需13万立方米/日。
供水水源
包括南水北调输水工程、地下水、黄河引水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
水厂规划
在县城西部新建地表水厂即四水厂,规模10万立方米/日,蓄水池与净水厂合建,规划占地面积为20公顷。
保留一水厂作为备用水源,停用二水厂。
扩建东环路中段三水厂,占地面积达到4公顷,规模5万立方米/日。
给水管网
根据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及道路网布局,在现有给水管网的基础上增设、完善输配水管线,使各水厂之间的管线连接成网。
水源保护
1、主城区硝河以东不在发展工业。
2、水源井周围为100米范围内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及水厂周围3000米范围内为二级保护区。在单井或井群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有持久性毒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管道,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
3、水厂生产区范围应明确划定,并设立明显标志,在生产区外围100米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管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
引水渠和蓄水池周围为一级保护区。其外围100米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管道。
4、南水北调蓄水池卫生防护要求: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划定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蓄水池周围应设置不小于5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与周边道路的净距不得小于50米。
排水体制
改造现有雨、污水合流管道为雨、污水分流制,新建城区均采用雨、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
排水沟
硝河、新张沟、流河沟、二道防线沟、张马沟是城市主要的雨水排放渠道,各项建设不得占压。
结合水网系统调蓄雨水,综合运用“拦、分、蓄、滞、排”等多种手段,实现雨水循环,改善城市小气候,补充地下水。
污水量预测
中心城区污水量远期为11万立方米/日。
污水处理厂
规划2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为11万立方米/日。
1、北片区污水处理厂:北片区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和一、二类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规模为8万立方米/日,占地面积10公顷。
2、南片区污水处理厂:南片区主要是陶瓷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局部居住用地,污水处理厂规模为3万立方米/日,占地面积3公顷。
污水厂周围设置宽度不小于50米的绿化隔离地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用电负荷预测
中心城区远期用电负荷为280兆瓦。
电源
1、1000KV变电站:规划在高堤乡新村南设特高压1000KV变电站。
2、220KV变电站:扩建220KV颛顼变电站,增加一台150 MVA主变,总容量达到300MVA。新建一处220KV帝喾变电站,站址位于省道S303、省道S213交叉口西北角。220KV帝喾变电站主要解决内黄南片区陶瓷工业区、内黄南部用电。
3、110KV变电站:
北片区:扩建110KV城北变电站,站址位于城北葛庄,装机容量为3×50MVA。新建110KV变电站,电源点取自220KV颛顼变电站,该变电站主要解决内黄北片区北部用电。
扩建110KV内黄变电站装机容量为为3×50MVA。
南片区:在志勇北路与省道213交叉口西北设110KV杨刘庄变电站,占地面积1公顷,装机容量为2×40MVA。规划在瓷都大道与瓷二路交口西南设110KV庆彰变电站,装机容量为2×40MVA。
扩建35KV高庙变电站至110KV(中原瓷都)变电站,装机容量达3×50MVA。
4、35KV变电站:
根据《河南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细则》,县城网35kv电压等级,郊区原有35kv网络应限制发展,逐步由110kv网络替代。
高压线走廊
1、220千伏高压走廊
颛顼变电站—帝喾变电站,预留瓷一路南侧的220千伏高压走廊,控制宽度为50米。
2、在南环路、繁阳三路、繁阳一路东段、华兴大道北段及二帝大道南端预留110千伏高压走廊,控制宽带为20米。
中心城区2030年固定电话普及率预测指标为50部/百人,固定电话为20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70部/百人,移动电话为28万部。有线电视网用户覆盖率预测指标为100%,宽带接入网覆盖率为100%。
通信工程规划
北片区:扩建现状城区电信局,增加交换机容量。增加电信综合支局1处,位于纬一路与经三路交叉口西南角。增设电信营业网点。
南片区:新建电信支局,站址在瓷都北路与省道S213交叉口处。
在北片区新建邮政支局所4处(北侧新区邮政支局含邮件处理中心,纬八路与经二路交叉口西南),南片区1处,增设服务网点,服务半径控制在0.5公里左右。改造现有邮政网点,实现营业网点微机化。
建设3G通信系统,提供高速移动数据业务。
2030年民用采暖热负荷242.3兆瓦,公建采暖负荷为204.2兆瓦,工业热负荷50.55吨/小时。
热源规划
1、在繁阳三路与经二路交叉口西南角建设区域锅炉房1座,占地2.5公顷,最大供热量350t/小时。
2、在向阳路与东环路交叉口西北角建设区域锅炉房1座,占地2.5公顷,最大供热量150t/小时。
3、在振兴路与西环路交叉口东南角建设区域锅炉房1座,占地1.5公顷,最大供热量150t/小时。
4、热电厂投产后;区域锅炉房升级改造为热力交换站。
城市气源
以天然气为主、以液化石油气为辅。
用气量预测和气源规划
预测2030年城市天然气年用气量4.2亿m3,平均日用气量115万m3/日。近期仍以中原油田向安阳的输气工程为气源,远期利用“西气东输”作为主气源。
供气设施规划
1、天然气门站
保留现状北片区西南天然气门站。
2、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
北部在西环路与人民路交叉口西北处设置一处天然气调压站。
南部工业区设置一处天然气调压配气站。
3、中低压调压站(柜)、中低压调压器
保留原中低压调压设施;新扩建工程均采用中压一级供气方式,包括中低压调压柜,适用于较为集中的多层住宅;中低压调压箱,适用于较为零散的多层住宅;用户调压器,适用于别墅、低层建筑等。
4、液化石油气储配站
保留部分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及换瓶站。
5、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
保留振兴路西段现状加气站,在繁阳二路与西环路交叉口增设1个加气站。
供气管网
1、压力级制
新建天然气供气方式采用中压一级,保留原燃气用户中、低压二级管网供气。
2、、工业专线
工业区直接从门站气源敷设输气干管,不与城市燃气管道连通。
生活垃圾量预测
人均垃圾产生量1.2kg/日,远期为480吨/日,年产生量为17.5万吨。
城市生活垃圾采取分类(袋装)收集,密封转运、以卫生填埋处理为主的收运处理体系。工业建筑垃圾和医疗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应由环卫部门集中统一处理。
环卫公共设施规划
1、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布置在广场和交通干道两侧。商业区、客运交通枢纽、大型社会停车场、大型公共设施、公园等人流集散场所设置公共厕所。
间距:公共设施用地300—500米,设置密度4—11座/每平方公里。居住用地500—800米,设置密度3—5座/每平方公里。工业及仓储用地800-1000米,设置密度1-2座/每平方公里。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共需设置公共厕所100座,其中北部片区80座,南部片区20座。
2、生活垃圾收集点
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市场、交通客运枢纽及其他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医疗垃圾等固定危险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3、废物箱设置
废物箱(果皮箱)设置在城市街道两侧、路口、居住区和人流密集地区,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
垃圾处理设施
在马上乡东北部,南林高速公路以北建设垃圾处理场一座,日处理量500吨,占地30公顷,使用期限20年。生活垃圾以卫生填埋为主,以焚烧处理为辅。城市粪便、污泥处理利用粪便、污泥作为原料,生产燃料气体和有机复合肥。医疗垃圾进行集中焚烧,做无害化处理。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经生产单位处理后进行填埋。
小型垃圾转运站按每0.7-1平方公里设一处,共设置小型垃圾转运站40座,其中北部片区34座,南部片区6座。在中心城区北部污水处理场北侧设置中型垃圾转运站1座并结合设置环卫车辆清洗、停放场。
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为二类功能区,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划
中心城区水域水质标准可划分为Ⅲ类。
Ⅲ类水体: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声环境质量功能区划
中心城区声环境质量分为四类功能区。
Ⅰ类标准:适用于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包括西南居住区域
、行政办公区域、北部居住区域、硝东居住区域;
Ⅱ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包括县城老城区域、西北居住区域、中心商务区域、南部居住区域。
Ⅲ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包括北部工业区域、南部工业区域。
Ⅳ类标准:城区道路两侧。
大气污染防治
1、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发展天然气,应用太阳能等少污染或无污染能源。
2、大力发展植物净化,沿交通干线两侧及河道沿岸实施绿化,保证绿带连续,提高城市绿化率。
3、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提高尾气达标率,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和其它清洁燃料。
水污染防治
1、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
2、科学合理地确定水体环境容量,实施水污染物的容量总量控制,严格执行水污染排放标准。
3、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建设步伐,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完善运行机制。
4、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水的防治,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减少废水排放量。
噪声污染防治
1、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使噪声的污染防治从点和线的治理转向区域性治理。
2、控制工业噪声,改进内部工艺,搬迁扰民工业。
3、加强社会、商业、娱乐业、建筑施工等噪声的管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
2、推行工业废弃物集中处理与处置,推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减少堆物的二次污染。
3、严禁有害废弃物向水体排放,实施建筑垃圾、医院垃圾分别统一收集,并分别进行集中处理。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对空域进行功能分区,规定控制指标和规划目标,发射天线距离人口稠密区域的距离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的限值。
提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保证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安全城市的魅力和城市竞争力。规划期末,综合防灾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重视公共安全布局,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事件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指挥和救援的综合服务网络,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防洪排涝标准
1、防洪标准
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卫河50年一遇,洹河50年一遇,硝河中心城区段为50年一遇,其余河段为2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中心城区河道重现期取10年,排涝历时为12小时。
排涝措施
1、蓄水利用。结合内黄水网系统用来调蓄雨水。
2、河道、沟渠整治、泵站建设、管网改造、设置雨水井。
防洪措施
1、强化堤防2、建闸控制3、兴修调蓄湖。
规划战时留城人口为城市人口的30%,留城总人口为12.0万,人员掩蔽工程建设标准为人均1.0 平方米。
人防分区规划
中心城区划分为4个防护片区:西北片区,硝东片区,西南片区,南部工业片区。各片区内人防建设要自成系统。
防空地下室建设标准:
1、新建10层(含)以上或者基础(含地基)埋置深度超过3米(含)以上的民用建筑,按不少于地面首层建筑面积修建6级以上防空地下室;2、新建(包括翻建)9层(含)以下居民住宅楼按照地面首层建筑面积修建6B级防空地下室;3、新建其他民用建筑,按照地面总建筑面积的2%修建6级以上的防空地下室。
人防设施布局
1、人防指挥工程:规划为县级、区级。
2、医疗救护工程:以规划防护片区为单元,结合片区医院分别设置。
3、专业工程:以片区为基础,设置相应专业工程队伍及人员隐蔽部。
4、配套工程:以片区为单元设置相应配套工程设施。
5、人员掩蔽工程:结合新建居住区、行政办公、商业集中区、广场、公园等进行布局。
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要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地上与地下相互协调、平时与战时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划分为8个消防责任分区,规划消防指挥中心、、训练中心一座,一级消防站3座,二级消防站4座,特勤消防站1座,共8座消防站。
各类大型公共建筑、重要交通设施、重要生命线工程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单位应保留建筑物外围30-50米的消防救灾工作场所,保留从不同方向进入现场的2-3条双向2车道的救援疏散通道。
以市政给水管网为主要消防水源,公共消火栓沿道路设置;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天然水源,合理设置消防车取水平台;高层工业、民用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按规定设置消防水池。
城市道路必须满足消防车通过的要求,建筑设计应严格执行消防规范;设置危险品运输线路,确保危险品运输安全。
优先改造原有耐火等级低、相互毗连的建筑密集区或者大面积棚户区、城中村的规划内容。
将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设在城镇、村庄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优先改造旧城区内严重影响城市消防安全的工厂、仓库,合理布置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
中心城区抗震设防要求
一般建设工程按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供水、供电、燃气、通信、交通、医疗等重要的生命线工程,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结果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建设项目应避开崩塌、滑坡、活动断层地带。
避震疏散场所
避震疏散场所建设应符合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避震疏散场所应具有对外通道和自来水或自备水源,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附近不得有高大建筑物和危险建筑、远离次生灾害源。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包括小游园、街头绿地、小广场、专业绿地等,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 平方米,每处用地面积不小于0.1 公顷,服务半径不大于500 米。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包括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园、广场、体育场地/馆、大型人防工程、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防灾据点等,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 平方米,每处用地不小于1 公顷,服务半径2—3 公里。
中心城区的主、次交通干道为疏散救援干道。
城市生命线系统抗震措施按Ⅸ度设防,采取设施地下化、对节点进行防灾处理及提高备用率等防灾措施,建立应急抢险队伍,提高生命线系统工程的防灾能力。
严格控制生产、储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泄漏。
在城市建设中必须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监测环境。
对已建的未达到现行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依照《GB 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进行抗震鉴定,并应根据鉴定结果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近期建设目标
到2015年,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
城市人口规模
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18万人。
用地规模
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达到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35平方米。
用地发展方向
北部城市片区向北、向西发展。南部城市片区适当向西向北发展。
近期建设指引
1、重点建设地区
包括三个区域:为陶瓷产业园区、北部工业园区以及以行政中心和商务中心为主的北部新区建设。
2、近期建设指引
(1)行政办公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人民路北侧行政中心建设,拉动城市向北发展,初步构建南北方向的城市功能轴线。
(2)商业金融设施建设:完善老城传统商业中心,启动北部新区商务中心区的初步建设。建设西环路与内繁路交口东南部的大型批发市场。
(3)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文化广场及文化中心建设。
(4)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二级医疗网络,引导基本医疗面向社区,发展专科医院。在硝东片区建设传染病医院。.
(5)居住设施建设:近期重点进行北部新区的建设和旧区居住片区改造。
(6)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安排
在北部城区东南部建设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
(7)工业、仓储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南部陶瓷工业园区。
在北部建成蔬菜、花生、大枣等农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在南部结合支线铁路建设陶瓷物流园区。
(8)绿化景观工程建设
进行中心城区流河沟两侧的环境改造。
建设人民路、枣乡大道(建设路以北)两侧20米的防护绿带。
(9)城市综合交通
对规划的西环路,繁阳一路,颛顼大道、经三路、枣乡大道(人民路至北外环路)开始实施。
(10)市政工程设施
建设南水北调支线输水工程、南片区污水处理厂。治理硝河、新张沟、流河沟、二道防线沟和张马沟。
建设南部工业区设置天然气调压配气站。
建设繁阳二路与经二路交叉口西南角建设区域锅炉房。
城市人口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24万人。
用地规模
城市建设用地29.1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21.5平方米。
用地发展方向
北部主城区向北、向西发展。南部片区适当向西向北发展。
中期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
基本形成中部居住片区、旧城居住片区、东部居住片区和南部居住片区。在北部城区的南部和东南部布置保障性住房。
2、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设施:继续完善行政办公中心的建设。
商业金融设施:规划市级商业中心2个(即现状的城市商业中心与北部新区商务中心)、居住片区级商业中心4个。
规划保留1处专业市场,新建1处专业市场。
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在原来工人文化宫和县级文化馆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配建电影院、音乐厅、游乐场、俱乐部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根据居住用地的布局适当布置社区级的文化馆和娱乐用地。
医疗卫生设施:重点完善配套社区医疗体系。
教育科研设施:初步形成职教中心。
3、工业仓储用地
建设省级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改善产业集聚区的环境建设。
南北两片仓储物流区基本建成。
4、绿地
形成和完善硝河、新张沟和流河沟三条水系景观带。建设完成硝东公园。
5、道路广场用地
规划在尊重原有路网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将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分开。进一步加强南北两个城市组团的联系。
6、对外交通用地
建设完成西外环和东环路路,中心城区的快速环城通道基本完成。
本规划经批准后,由内黄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内黄县各部门应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
建立政府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监控体制,确保政府对规划实施进行动态调控。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
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增强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过程的透明度。
规划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用地原则上保持其原用地性质不变。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专题研究报告)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无权变更。确需变更的,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河南省内黄县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同时废止。
城镇等级 |
城镇规模 (万人) |
数量(个) |
城镇名称 |
一级 (中心城区) |
>20万 |
1 |
内黄县城(40万) |
二级 (中心镇) |
2-3万 |
3 |
楚旺镇(2.0万)、井店镇(2.0万)、后河镇(2.5万) |
三级 (一般镇) |
1-2万 |
4 |
田氏镇(1.0万)、东庄镇(1.5万)、 梁庄镇(1.0万)、豆公(1.0万) |
四级 (乡集镇) |
0.5-1.0万 |
8 |
即宋村、马上、石盘屯、高堤、亳城、二安、六村、中召 |
合计 |
58.5 |
16 |
职能 |
数量 |
名称 |
职能引导 |
综合型 |
2 |
县城 |
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陶瓷、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
后河镇 |
县域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以生态旅游、机械加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型城镇 |
||
工业型 |
2 |
二安 |
县域豆制品产业基地,以豆制品生产为主的工业型城镇 |
亳城 |
以陶瓷产业园区配套工业为主的工贸服务型乡镇 |
||
商贸物流型 |
3 |
井店镇 |
县域西南的交通枢纽和主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全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楚旺镇 |
“中州名镇”县域北部经济中心,以商贸、物流为主的商贸型城镇 |
||
田氏镇 |
以煤炭精选加工业、煤炭物流和精选加工集散为主的商贸型城镇 |
||
2 |
梁庄镇 |
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农贸、旅游服务为主导的生态城镇。 |
|
豆公镇 |
县域西部大桃生产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
||
农业服务型 |
7 |
宋村 |
乡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农贸服务为主的小城镇 |
石盘屯 |
乡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林果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型小城镇。 |
||
马上 |
县城东北部以商贸和农业服务为主的代化小城镇 |
||
东庄 |
豫北高效农业第一镇、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农业服务为主的城镇 |
||
六村 |
豫北“尖椒之乡”,尖椒集散地,以农业服务为主的小城镇 |
||
中召 |
县域南大门,以木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服务型城镇 |
乡镇、街道办名称 |
中心村个数 |
中心村名称 |
马上乡 |
1 |
善宜店村 |
东庄镇 |
2 |
故县村、东岳村 |
高堤乡 |
2 |
郑庄村、鹅鸭村 |
亳城乡 |
2 |
岳次范村、永健村 |
梁庄镇 |
2 |
牡丹街村、杨庄村 |
中召乡 |
1 |
文明新村 |
后河镇 |
2 |
枣乡新村、硝河新村 |
井店镇 |
2 |
王尉村、冯村 |
二安乡 |
2 |
铁炉胡村、花固村 |
六村乡 |
1 |
薛村 |
楚旺镇 |
2 |
尹王村、堤查村 |
宋村乡 |
2 |
东凤屯村、北沟村 |
石盘屯乡 |
1 |
新张村 |
田氏镇 |
2 |
石村、北七村 |
豆公乡 |
2 |
豆公村、大晁村 |
张龙乡 |
2 |
田园新村、石盘村 |
城关镇 |
1 |
碾头 |
人民路办事处 |
1 |
郭庄 |
合计 |
30 |
------- |
类型 |
要素 |
禁止建设区 |
限制建设区 |
适宜建设区中的低密度控制区 |
自然与文化遗产 |
自然保护区 |
核心区 |
非核心区 |
|
风景名胜区 |
核心区 |
一、二级区 |
三级区 |
|
历史文化保护区 |
文保单位保护范围 |
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地下文物富集区 |
环境协调区 |
|
绿线控制 |
基本农田 |
基本农田保护区 |
||
河湖湿地 |
河湖湿地绝对生态控制区 |
城区外的河湖湿地建设控制区 |
||
绿地 |
城区绿线控制范围、城区水系绿化带、铁路及城市干道绿化带 |
绿化隔离地区、生态保护林带、经济林、森林公园、退耕还林区 |
城市生态绿地 |
|
水源保护 |
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 |
一级保护区 |
二级保护区 |
三级保护区 |
地下水源保护区 |
核心区 |
防护区 |
补给区 |
|
地下水超采区 |
建成区以外地下水严重超采区 |
|||
生态安全 |
行滞洪区 |
行滞洪区 |
||
地质环境 |
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区 |
|||
其他 |
大型市政通道 |
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 |
附录五:中心城区城乡统筹发展区人口、用地规模、职能分工一览表
统筹区人口、用地规模一览表
人口规划(万人) |
用地规划(公顷) |
||
中心城区 |
40 |
3980 |
|
卫星镇 |
马上 |
1.0 |
120 |
东庄 |
1.5 |
180 |
|
亳城 |
1.0 |
120 |
|
农村中心社区(3个) |
0.9 |
117 |
|
基层社区(21个) |
2.3 |
322 |
|
合计 |
16.7 |
4839 |
统筹区职能分工览表
职能分工 |
||
中心城区 |
综合功能 |
|
卫星镇 |
马上 |
城郊型农业,中心城区蔬菜基地和副食品供应基地 |
东庄 |
||
亳城 |
陶瓷产业园区配套功能区 |
序号 |
代号 |
用地名称 |
面积(公顷 |
占城市建设用地(%) |
人均用地面积(平方米) |
|
1 |
R |
居住用地 |
1116.07 |
28.04 |
27.90 |
|
R2 |
二类居住用地 |
1116.07 |
28.04 |
27.90 |
||
2 |
C |
公共设施用地 |
500.34 |
12.57 |
12.51 |
|
|
|
C1 |
行政办公用地 |
52.92 |
1.33 |
1.32 |
C2 |
商业金融用地 |
308.96 |
7.79 |
7.72 |
||
C3 |
文化娱乐用地 |
25.12 |
0.63 |
0.63 |
||
C4 |
体育用地 |
13.99 |
0.35 |
0.35 |
||
C5 |
医疗卫生用地 |
39.25 |
0.99 |
0.98 |
||
C6 |
教育科研用地 |
55.06 |
1.38 |
1.38 |
||
C9 |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
5.04 |
0.13 |
0.13 |
||
3 |
M |
工业用地 |
1123.80 |
28.23 |
28.10 |
|
|
|
M1 |
一类工业用地 |
74.79 |
1.88 |
1.87 |
M2 |
二类工业用地 |
237.43 |
5.97 |
5.94 |
||
M3 |
三类工业用地 |
811.59 |
20.38 |
20.29 |
||
4 |
W |
仓储用地 |
108.75 |
2.73 |
2.72 |
|
5 |
T |
对外交通用地 |
45.27 |
1.14 |
1.13 |
|
T22 |
二三级公路用地 |
39.10 |
0.98 |
0.98 |
||
T23 |
长途客运站用地 |
6.18 |
0.16 |
0.15 |
||
6 |
S |
道路广场用地 |
510.22 |
12.82 |
12.76 |
|
|
|
S1 |
道路用地 |
491.29 |
12.34 |
12.28 |
S2 |
广场用地 |
8.12 |
0.20 |
0.20 |
||
S3 |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
10.81 |
0.27 |
0.27 |
||
7 |
U |
市政设施用地 |
50.82 |
1.28 |
1.27 |
|
8 |
G |
绿地 |
524.73 |
13.18 |
13.12 |
|
|
|
G1 |
公共绿地 |
496.80 |
12.48 |
12.42 |
G2 |
生产防护绿地 |
27.93 |
0.70 |
0.70 |
||
9 |
D |
特殊用地 |
0.00 |
0.00 |
0.00 |
|
城市建设用地 |
3980.00 |
100.00 |
99.50 |
|||
水域及其他用地 |
6790.00 |
|||||
合计 |
10770.00 |
注: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0万人